华夏大学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0|回复: 0

3是个很神奇的数字,你知道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 11: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偶尔当了一次故事大王,就是负责给小朋友讲故事。
ab1860422968f6e60f11e96ceafe0518.jpg
突然发现好多童话故事都是那种三段式的模式:母后毒害了白雪公主三次,从细带、梳子到苹果;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亮火柴,分别看见烤鹅、圣诞树和外婆;灰姑娘三次从舞会上逃开-“三”简直就是故事的密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每一个经典故事都喜欢讲三段呢?

数字三的秘密

第一,“三”最好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项目。也就是说,人们最多记住的项目是9个,最少是5个。

但是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米勒高估了短时记忆的容量,因为实验中的被试者能够利用其他信息源来完成任务,例如回声记忆。当剥离其他信息源的干扰之后,研究者估计其真实容量只有5±2个。也就是说人们最容易记住3个项目。有一个成语帮你秒记这个观点:“三番五次”。

为什么“三”最容易记住,还有一个解释:三这个数字符合了人类身体的节律性活动规律,比如一日三餐。这和经由几十万年演化而来的基因的记忆吻合。

第二,三段故事就是三次因果关系的递进。

台湾著名小说家、编剧许荣哲在《小说课》里提到一个好故事必须包括以下七个问题:

1、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2、他的阻碍是什么?

3、他如何努力?

4、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5、发生了什么意外?

6、情节如何转折?

7、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现在我们把这七个问题进行简化得到好故事的公式:



目标=“因为”;

阻碍=“但是”;

努力+结果=“所以”;

意外+转折=“但是”;

结局=“所以”。



好故事的公式就是:“因为--但是---所以---但是---所以”

发现了吗?好故事的公式其实是一条因果逻辑线,因为人在认识新事物时,大脑本能喜欢寻找因果关系,知道因果关系才能预测未来。

这里有两次“因为--但是---所以”的因果关系,加之开头由“背景”到“目标”的设置就构成了三次因果关系,三次因果关系也就是三段故事。

为什么是三次因果关系呢?因为一次因果关系不足以让读者觉得有趣,通过两次转折形成三次因果关系,层层递进才使整个故事一步一步抵达宗旨。这就是一波三折。

每一个好故事都有三次因果关系,下面我们挑一个耳熟能详的三段式故事来验证一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1、目标: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遇见了白骨精假扮的年轻村姑,孙悟空用火眼金睛看出村姑是妖精,为了保护师傅,他拿出金箍棒当头一棒,打死了妖精的替身。

2、阻碍:唐僧不知村姑是白骨精所变,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

3、努力:妖精第二次假扮成老妇人又来到唐僧身边,孙悟空二话不说,又是当头一棒,白骨精见棍棒落下,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具假尸首在路上。

4、结果:唐僧见此非常气愤,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并一气之下赶走了孙悟空。

5、意外:白骨精仍然不甘心,第三次假扮成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儿。这一次由于没有孙悟空的保护,唐僧被白骨精抓到了山洞里,这时唐僧才意识到他一直错怪了悟空。

6、转折:而孙悟空听说师傅被抓,最终顾及师徒情谊,迅速赶回来与白骨精对抗。

7、结局:孙悟空打死白骨精,救出了师傅,师徒二人重归于好。

第一次因果关系:为了保护师傅,所以看见妖怪不容分说就打。这是一打。

第二次因果关系:虽然遭到师傅的错怪,但仍然以保护师傅为第一目标,第二次打死了妖精的替身。这是二打。

第三次因果关系:虽然被师傅赶走,但仍然念及师徒情深,最后成功地打死了白骨精。这是三打。

通过三次因果关系的设置,故事才会引人入胜,每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和编剧都应该深谙此道吧。

重复带来的安全感

前面我们从大脑的记忆容量和如何认识新事物的角度回答了为什么是“三”,下面我们继续看一下三段故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重复。

为什么“重复”这么重要呢?法国著名的绘本画家埃尔兹别塔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出生在二战前的女画家,回忆她一生最甜蜜的记忆,竟是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每个黄昏听祖母为她反复说故事的那段时光。

她说:“听故事最迷人的地方,就是那些重复的部分。正因为不断地反复叙述,使得故事本身产生了一种力量和真实感。”

重复,是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的,它与幼儿的心理发展历程紧密相关。按照心理学祖师爷弗洛伊德的说法,婴儿从母体的保护中降生,面对外部世界都会有一种无能和恐惧的感觉,这就是出生创伤,这样的创伤来源于对环境无法预期和控制。

而重复的东西让人可以预期,从而获得安全感。在那些固定的句型和相似的情节中,孩子一遍一遍地检验着自己的记忆和期望,逐渐拥有了一些控制感。

同时,一些关键词的替代又能够带来新鲜感,这就是三段式故事背后的心理机制。它跨越了种族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人们的心理原型。

看完以下两个身边的例子你就更加理解了这个心理机制。

就说我周末给朋友的孩子讲《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为了讲得更加绘声绘色,我用上了各种夸张的表情,甚至还添枝加叶。

“小花猪还是向前走去,走着,走着,看见前面有一堆砖头。”当我讲到:“小花猪高兴地说,‘我就用这砖盖间漂亮的房子吧……’”,小朋友立刻反驳到:“不对,是砖房,不是漂亮的房子。”

你看,只要错了几个字小朋友也能察觉到。如果你已经是孩子的家长了,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吧。所以在给小孩子讲故事时,不要自作聪明哦,比起你的添枝加叶,孩子更爱一字不差的重复。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1岁左右的小孩子特别喜欢把拿在手里的东西丢出去,等你捡回来给他后,他再丢出去,如此反复很多次,乐此不疲。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景,一定要耐心陪他玩上十几个来回,这都是小孩子通过重复动作来检验预期、确立安全感的表现。

岂止是孩子,我们大人就不需要重复带来的安全感吗?当然需要。中国四大名著里的“三段式”故事更是不胜枚举:

《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

《红楼梦》-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水浒传》-三打祝家庄、宋江三败高俅;

《西游记》-三借芭蕉扇、三探无底洞等等。

还有那些传唱至今的老歌,大都有个重复的副歌部分,“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痛苦挣扎,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安全感与新鲜感的往复

好了,总结一下,每一个经典故事都由三段组成的原因是:

第一,三段式故事符合了大脑记忆的规律,我们最容易记住三个项目;

第二,三段式故事符合大脑认识新事物的规律,每一段故事都是一个因果关系,三段故事构成了三个因果关系,也就是一波三折;

第三,三段式故事最重要的特征是重复,重复带给人安全感。同时,稍加改动的情节又带来些许新鲜感,这样的故事才有可能成为经典故事。

创作来源于生活,每个人的人生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故事。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确立安全感,期望找到俗世中的安身之地,或者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同时,又不断地加入种种新鲜和未知的元素,为了自己的人生得以延展和饱满。

在安全感和新鲜感之间来回反复,交织成每个人的生活图谱。安全感是我们寻找新鲜感的能量,而新鲜感每次又都会反哺安全感,让我们意识到它的力量与真实。

好比旅行,有人说,旅行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当你身处他乡,开始疯狂地想念自己的城市的时刻。而每一次归途,你都觉得它变得更加可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4-4-28 06:35 , Processed in 1.1230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