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学生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6|回复: 0

70 万年薪招聘新媒体运营资深经理,高了还是低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4 17: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月18日,万达集团在官方微信公众号(guojiwanda)发布了招聘启事,年薪 50-70 万元招聘新媒体运营资深经理。
招聘启事上的薪资范围,其实没有标注单位,“元” 是我加的,料想这样的公司不敢耍诈,比如说计算单位是越南盾……
刚刚过去的 2月22日 晚,资深媒体人左志坚老师创办的珠玑信息(官方介绍这是一家服务个人投资者的财富管理机构),招聘信息《想请 30 枚编辑,帮我们快点花掉这 2000 万 入职就送最新版 MacBook》也在刷微信朋友圈。
其中,新媒体主编的薪酬是 “税前月薪 25-30K”,同样没有标明单位,基于对左老师的信任,也认定是元。这样,折算成年薪是税前 30-36 万元。
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一位在腾讯视频工作的朋友转发了后者的招聘截图,并感叹 “做微信这么赚啊”。
30-70 万元年薪招聘新媒体运营,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
在我的大约 1500 位微信好友中,大约有 1/5-1/4 是做新媒体运营的,他们或在媒体,或在企业,或在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据最近一年多的闲聊和观察,多数新媒体运营者的年薪达不到 30 万元,只有年薪 10 万元左右。
记忆中,去年一家新媒体数据机构的网络调查表明,多数微信公号运营者的年薪在 8 万元以下。
从这个层面来说,30-70 万年薪招聘新媒体运营,是一个有吸引力、相对体面甚至比较高的薪酬。
不过,光有这种薪酬招来有经验的新媒体运营者,多数机构做不好新媒体仍是大概率事件。
关于新媒体运营,我有 8 个或许不是很成熟的观点,先抛砖引玉,后文我会举例说明:
1.新媒体运营,大家都在摸索,无论中国还是国外,无论是大机构还是小机构。区别在于,有些机构跑得快一些,有些跑得慢一些,但新媒体的传播有一个特点:必须又快又好,所以,跑得慢也许不只是掉队还可能再也追不上。
2.新媒体运营,不是一个人和一个部门的事情,它需要建立在机构高层真正重视、各部门通力协作,以及合理且相对充足的资源支持这些基础之上。如果一个机构仍是反应速度迟滞、互相之间扯皮的管理模式,一个能力再强的空降兵去做新媒体运营也很难做好。
3.新媒体运营,最吸引人的,薪酬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充分放权及信任、允许不断试错和迭代改进。
为什么排行榜和 10 万 + 如此吸引人,因为它让用心做的运营者感觉 high 翻了,这是用钱买不到的。
前面说了,大家都在摸索新媒体,摸索就不可避免会走弯路甚至错路,只要不是灭顶之灾这种错误——比如微信公号就是封号,个人认为机构只需锁定大方向和风险把控、剩余的就放手让年轻人去做。
4.新媒体运营,如果机构高层不放心要干涉,也没有问题,但是请尽量让自己的决策和能力跟得上新媒体时代的节奏,从决策到呈现整个过程都要极度迅速、专业和让人信服,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最好把自己也丢进游泳池。
比如,有些人鄙视文字稀少、居中图文混排的一些网红微信公号,觉得就那点内容做个 10 万 + 还赚大把钱真是匪夷所思,殊不知找这些图片、弄这点文字、搞这个排版要让用户悦目,没几小时甚至半天一天也是搞不来的,不信你去试试?
在之前推送文章《日均访问阅读量 660 万 +,它做到世界第一仍面临盈利困境》中,介绍了英国《每日邮报》官网 MailOnline 总编辑克拉克的一些工作,比如 “克拉克非常喜欢和适应网站新闻操作的即时响应模式,你这一分钟从克拉克办公室走出,下一分钟他就把 MailOnline 首页打翻重来了……克拉克可能凌晨三点仍在改标题、图片和网站首页结构……只要有那么一点点时间,克拉克就会凭借直觉判断和数据支撑,来调整 MailOnline 的内容呈现和页面布局”。
在我心目中,克拉克这种人简直就是新媒体运营的偶像级人物。我还觉得,类似克拉克这种老板对下属的业务指导及干涉,估计没有一个新媒体运营者会不喜欢。
5.新媒体运营,最艰难的是持续生产优质高质内容(产品 / 服务),这要求新媒体运营必须建立起自己规范化、可复制的生产流程和模式,让每一位新媒体运营者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来工作,而不是疲于应付和奔命。
经常做爆款的微信公众号,几乎是不可被复制的,看看就好,它们没什么可以学习的,或者说根本学不到。
6.新媒体运营,要回归到基本的常识和逻辑层面来研究。
比如,做企业微信公众号,你就花几周甚至几个月,把国内外所有竞品、上下游企业的微信公号都研究一遍,注意,是研究,不是走马观花。
你就能找到感觉,最起码方向不会错。但是,绝大多数新媒体运营者都不会也不愿意去下这些笨功夫。
7.新媒体运营,不是说不砸传统媒体广告这些就不花钱了,也需要资源投入,首先是人,其次是钱,钱要花在刀刃上——即如何尽量精准地砸向目标用户,像微博转发抽奖这类就算了。
此外,四处开课收费教人 “高效吸粉”、“如何做好新媒体” 的,超过 99%都是骗子,检验方式之一是研究他们自己做的新媒体效果如何,注意是研究,不是听他们吹嘘胡扯。如果你钱很多,这一条作废。
8.新媒体运营,没有捷径,少走弯路、小步快跑就是捷径。
PS:以上说的可能都是错的。
下面举一个例子,是通用汽车全球质量和全球客户体验高级副总裁艾丽西娅·波勒·戴维斯(Alicia Boler-Davis)的自述。
她 2013年 领衔打造了通用汽车的全球专业化社交媒体中心(COE),它由市场部、通讯部和客服部等部门大约 600 人组成,意在通过社交媒体来加强通用汽车的内部决策(通用汽车在上世纪 30年 代,曾率先用写信给目标顾客征集意见的方式,推出了新款汽车并大获全胜,当年还因此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今年2月,艾丽西娅谈到打造全球专业化社交媒体中心 3年 来的经验教训。
首要一点是要对公司社交媒体小组进行集成化。艾丽西娅承认集成化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她当时把多个部门人员召集在一起关门开会,讨论各自在社交媒体中心的职责,确保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在其中都是权责明晰,比如公司法务部门、IT 部门对社交媒体小组工作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做法,打破了各自为政和互相扯皮,确保社交媒体中心能够在多部门支持下顺利运作。
其次是必须给社交媒体中心足够的资源支持。艾丽西娅说,为了便于沟通合作和高效反应,公司把原先分散各地的社交媒体客服中心,重新选址安排在底特律,建了一幢节能环保、充满艺术气息、工作环境一流的 “社交媒体指挥中心”。
在艾丽西娅眼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 “积极倾听用户的声音”。她举了一个例子,通用汽车全球专业化社交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前不久在日常舆情监测中发现,有一位通用汽车客户在自己博客中抱怨 “空调系统有问题”。
这个工作人员立即启动应对流程:让工程师检测相同车型的空调系统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工程师发现确有问题,随即向所有经销商发出免费更换空调系统相关部件的通告……
艾丽西娅说:“从我们监测到了用户抱怨,到最后解决问题,不到 10 天时间。更重要的是,那位发博客抱怨的用户,根本没有向我们投诉和求助,但我们还是非常快速地解决了这个产品质量问题,不仅是对那位客户,而是所有可能受影响的客户。”
对很多中国的新媒体运营者来说,看到这里,最感慨的也许是:为什么通用汽车的管理层和社交媒体工作人员不尝试删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京虚数灵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苏ICP备2023024155号 ) | 公安备案号:32010402000195

GMT+8, 2024-6-27 05:06 , Processed in 1.0937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